
耳熟能詳的事情,有時經不起推敲。
相傳,戰國時薛譚向歌唱家秦青學藝,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,就自以為學盡了,便告辭回家。秦青沒有勸阻,而是在城郊的大路旁給他餞行。秦青打著節拍,悲聲高歌,聲振林木,響遏行云。薛譚聽了后便向秦青道歉,并請求回去繼續跟隨學習,從此一輩子不敢再說要回家的事了。
這個故事原意是告誡人們學無止境,千萬不可稍有成績就自滿。我以為,薛譚學歌,無出師門,很不好。學生想獨立,老師不樂意,露一手絕活鎮住你,要學生永遠保持人身依附。這不是老師應有的態度,這是老板的做派。
春秋時期的神射手飛衛是個好老師,他只教紀昌兩個要領:一是先學不瞬,也就是看東西不眨眼;二是視小如大,也就是把眼睛修煉成放大鏡。紀昌學成之后告訴老師,飛衛手舞足蹈地說:“汝得之矣!”紀昌自此覺得全天下只有一人能和自己匹敵,于是謀劃除掉飛衛。有一天,兩個人在野外相遇。二人交射,兩支箭的箭頭在空中相撞,全都掉落在地。飛衛的箭先射完,紀昌還剩最后一支,他射了出去,飛衛拿起身邊的荊棘條,分毫不差地擋下飛箭。于是兩個人都扔下長弓,相擁而泣。
這則寓言的原意是一個人要有良師,要刻苦有恒,才能少走彎路。但作為老師,在教授學生的時候切記要提升自我,和學生一起成長。《紀昌學射》故事的最后一句話經常被人忽視:紀昌和飛衛“剋臂以誓,不得告術于人”。也就是說,他們刺臂為盟,發誓不將技術告訴外人。我以為,這是師生搞學術小圈子,搞知識產權壁壘,實行學術控制,是“學棍”作風。
我最欣賞的還是“悟空學藝”。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美猴王,來到靈臺方寸山,進入斜月三星洞,菩提祖師教了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以及筋斗云等諸多神通,之后便深藏身與名,不問世事,再沒有出現過。他放手任弟子去大鬧天宮,闖出一番自己的天地,最終,弟子位列仙班,又得道成佛。這才是最好的老師,真正的名師出高徒。
(明 心摘自《深圳商報》2020年8月6日,宋曉軍圖)